您的首選項已更新。如需臨時更改您的賬戶設置,前往
提示,您可以隨時更新您的首選國家/地區或語言
> beauty2 heart-circle sports-fitness food-nutrition herbs-supplements pageview
點擊以閱讀我們的無障礙聲明

什麼是後生元? 它們與益生元和益生菌有何關係?

54,464 閱覽

anchor-icon 目錄 dropdown-icon
anchor-icon 目錄 dropdown-icon

你可能從未聽說過後生元,但在腸道健康和微生物組科學中,後生元是非常熱門的課題。益生元益生菌可能較為人熟悉,但是這三者有著相互依存的關係,對我們的消化系統健康以至心理健康(有賴於腸腦軸線)都至關重要。 除了心理健康外,腸道微生物組還會極大地影響你的免疫、消化、代謝和心臟健康。

讓我們一起探討後生元和它們的健康益處。

‌‌‌‌什麼是後生元?

後生元是益生菌進食益生元後所衍生的副產品。 沒錯! 當你進食穀類食物或新鮮水果,這些食物中的纖維便是益生元。 當益生菌把纖維分解,將其轉化為代謝產物,便是我們所稱的後生元。

通過益生元的發酵,益生菌產生各種被稱為後生元的化合物。 短鏈脂肪酸(SCFA)、功能蛋白和胞外多醣(EPS)是可以描述為後生元的其中三個例子。

研究顯示,後生元這種功能性生物活性化合物,對你的免疫系統具有直接益處。 研究亦顯示,健康人士可以藉著後生元,優化整體健康狀況。 後生元也有助緩解異位性皮膚炎、腹瀉和嬰兒腸絞痛等症狀。

‌‌‌‌纖維缺乏症和益生菌

健康的後生元菌群由纖維開始。 纖維的進食量,對健康的腸道微生物組固然重要,但我們也需要不同種類的纖維,以產生良好健康所需的後生元代謝物。

多吃各式各樣的植物性食物,可以攝取更大量和多元化的纖維,從而強化你的益生元健康。這會對你的後生元狀態產生直接影響。 水果、蔬菜、穀物和豆類食品,都是纖維的良好來源。

每天應該吃大約25克纖維,但不要超過50克。 進食過多纖維會引起諸如腹脹、食慾下降、抽筋和排便困難等症狀,並可能有損的吸收。

‌‌健康腸道細菌—良好健康的基礎

從強大的免疫系統到良好的心理健康,健康的腸道微生物組與人體健康具有密切關係。 微生物組是指在特定環境中生存的微生物。 儘管在你身體內和皮膚上,有數以萬億計的微生物(microbes),包括真菌、細菌和病毒;但僅在你的腸道內,就有大約100萬億的微生物。

這些微生物大多存在於大腸中一個名為盲腸的部位。 在人體內,單是細菌細胞便有大約40萬億個,這實在令人驚嘆,尤其是當你意識到自己體內的人體細胞只有30萬億個時。 單單這個事實,便彰顯了腸道菌群的重要性。

這些細菌當中,有部分被證明是有益的,我們稱之為好細菌或友好細菌;另一些細菌則有害,並可能導致生病。

當我們沿著母親的產道出生時,便初次接觸到微生物組。 隨著我們不斷成長,微生物數量變得越來越多,種類亦更繁多。

雙歧桿菌是一種友好的微生物,它很早便開始在新生嬰兒的腸道中生長,以幫助消化母乳中的糖分。 這種細菌在整個生命中都很重要,因為它會產生SCFA—維持健康所必需的後生元。

隨著年齡增長,更多細菌會留在你的腸道中,帶來消化、免疫、心臟、新陳代謝和精神健康方面的益處。

‌‌‌‌健康微生物組的5大健康益處

強大的腸道菌群被證明對整體健康至關重要。

消化健康

通過消化纖維,好細菌或益生菌成為建構良好後生元健康的基石。 這些消化纖維的細菌,所產生的SCFA有助於代謝脂肪和碳水化合物。 它們是結腸內壁細胞的主要能量來源。

體重增加可能是由腸道微生態失調所引至,亦即腸道中的好細菌和壞細菌出現失衡。 腸道微生態失調也可能引起疾病,例如炎症性腸病(IBD)和腸易激綜合症(IBS)。 腸道微生態失調的相關症狀包括身體不適、腹脹和抽筋等。

同時攝取雙歧桿菌和乳酸桿菌兩種益生菌,可以幫助避免IBS和IBD所引起的不適。

免疫健康

腸道菌群對免疫健康至關重要。 它有助調節體內的免疫穩態(或平衡)。 腸道微生物群落的變化,可能導致免疫系統失調,不僅引致腸道自體免疫性疾病,還可能引致影響全身系統的自體免疫性疾病。

由於腸道微生物組與免疫系統之間存在重要的聯繫,研究人員目前正研究新的微生物療法,作為自體免疫性疾病和其他疾病的潛在修復方法。

心臟健康

健康腸道有助促進心臟健康。 一項研究發現,腸道菌群可促進良好的膽固醇—高密度脂蛋白(HDL)和甘油三酯。 作為一種益生菌,服用乳酸桿菌也可能有助於減少膽固醇水平。 總膽固醇水平下降,加上好膽固醇水平上升,對心臟和血管健康十分重要。

高膽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,會引致動脈壁形成斑塊,可能導致心藏病發作和中風。紅麴米是一種天然補充品,有助減少膽固醇水平。

氧化三甲胺 (TMAO) 會隨著腸道中不友好細菌代謝膽鹼左旋肉鹼而產生。 TMAO是可能導致動脈阻塞的化合物。 動物製食品含有膽鹼和左旋肉鹼,尤其是紅肉。

減少食用動物產品並保持健康的微生物組,可以幫助減低腸道細菌產生TMAO的機率。

代謝健康

糖代謝病和血糖水平也會受到腸道菌群影響。 研究發現,即使參與者進食相同的餐膳,他們進餐後的血糖水平也有很大差異。 研究人員指出,腸道微生物組的不同,可能是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。

而另一項研究發現,腸道微生物組的多樣性,會在1型糖代謝病發作之前大大降低。 他們並發現,在1型糖代謝病發作之前,各類型的不健康細菌水平都會升高。

精神健康

近年來,腸腦軸線已經成為許多研究的主題。 其中一個備受討論的議題,是發現腸道細菌對大腦神經遞質的產生起著關鍵作用。

神經遞是大腦中的化學物質,可以抑製或促進體內各種生理作用。 神經遞質血清素主要在腸道中合成。 血清素在體內具有多種功能,包括調節情緒和促進幸福安康感。 它還有助於睡眠和消化功能。

5-HTP色氨酸都是可以幫助提高血清素水平的天然補充品。

‌‌‌‌如何優化你的後生元微生物組

益生元

要擁有健康的微生物組,你首先必須擁有良好的益生元。

富含益生元的食物包括菊粉等纖維,以及諸如低聚果糖(FOS)等其他化合物。 FOS不僅支持健康的腸道菌群,而且還有助於減少膽固醇,並支持健康的免疫系統。

有證據顯示,FOS和菊粉可刺激腸道中雙歧桿菌的生長。 雙歧桿菌促進腸道的抑製作用,有助於抵抗急性感染。

另一種促進雙歧桿菌生長的強大益生元是麥麩,即全麥穀物的麩皮。 麥麩提供大量的阿拉伯低聚木糖(AXOS)。 除了支持友好細菌的生長,AXOS還具有抗氧的益處。

菊粉是一種纖維,它天然存在於洋蔥、大蒜、菊芋、蒲公英嫩葉、蘆筍和菊苣根之中。 如果你的飲食中沒有攝取足夠富含菊粉的食物,你可以選擇補充菊粉。

富含FOS的食品包括大蒜、香蕉、藍色龍舌蘭和韭菜。

果膠和β-葡聚醣

果膠β-葡聚醣都是有助於腸胃好幫手的益生元。 蘋果、梨、番石榴、布冧和柑橘類水果等有機食品均富含果膠纖維。

要提升β-葡聚醣水平,可以多吃燕麥、大麥、海藻,以及靈芝舞茸香菇等不同品種的蘑菇。

補充果膠和β-葡聚醣也有助支持益生元。

葡甘露聚醣

多吃蒟蒻,它含有豐富的葡甘露聚醣纖維,可以支持健康和多樣化的後生元。 葡甘露聚醣支持腸道中好細菌的生長,同時有助減少膽固醇、支持體重減輕、優化免疫功能和減少排便困難。

要加強支持力度,可以服用葡甘露聚醣補充品。

發酵食品

食用克菲爾、乳酪、康普茶和酸菜等發酵食品,可以提高益生菌水平,優化你的生後元狀態。 發酵食品主要提高乳酸桿菌水平。 它們還可能減少腸道中有害細菌的水平。

避免阿斯巴甜等人造甜味劑,也可以支持你的生後元健康。 人造甜味劑會刺激腸道微生物群中不友好細菌(包括腸桿菌科)的生長。

特後,如果可以的話,應避免服用細菌抑制劑。 細菌抑制劑會破壞腸道中的好細菌和壞細菌。 僅在有醫學需要時才服用它們。

‌‌‌‌總結

後生元是良好整體健康的基礎。 大腦、心臟、免疫細胞和腸道細胞,皆有賴後生元才能發揮上佳水平。

保持良好後生元狀態的上佳方法,是食用更多的益生元,並增加益生菌的菌群。 只有具備良好的益生元和益生菌狀態,才能充分體驗健康後生元微生物組的益處。

參考文獻:

  1. Wegh CAM, Geerlings SY, Knol J, Roeselers G, Belzer C. Postbiotics and Their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Early Life Nutrition and Beyond. Int J Mol Sci. 2019;20(19):4673. Published 2019 Sep 20. doi:10.3390/ijms20194673
  2. Kumar VP, Prashanth KV, Venkatesh YP. Structural analyses and immunomodulatory properties of fructo-oligosaccharides from onion (Allium cepa). Carbohydr Polym. 2015;117:115-122. doi:10.1016/j.carbpol.2014.09.039
  3. Costa GT, Abreu GC, Guimarães AB, Vasconcelos PR, Guimarães SB. Fructo-oligosaccharide effects on serum cholesterol levels. An overview. Acta Cir Bras. 2015;30(5):366-370. doi:10.1590/S0102-865020150050000009
  4. Kolida S, Tuohy K, Gibson GR. Prebiotic effects of inulin and oligofructose. Br J Nutr. 2002;87 Suppl 2:S193-S197. doi:10.1079/BJNBJN/2002537
  5. Chen HL, Cheng HC, Liu YJ, Liu SY, Wu WT. Konjac acts as a natural laxative by increasing stool bulk and improving colonic ecology in healthy adults. Nutrition. 2006;22(11-12):1112-1119. doi:10.1016/j.nut.2006.08.009
  6. Tester RF, Al-Ghazzewi FH. Beneficial health characteristics of native and hydrolysed konjac (Amorphophallus konjac) glucomannan. J Sci Food Agric. 2016;96(10):3283-3291. doi:10.1002/jsfa.7571
  7. François IE, Lescroart O, Veraverbeke WS, et al. Effects of wheat bran extract containing arabinoxylan oligosaccharides on gastrointestinal parameters in healthy preadolescent children. J Pediatr Gastroenterol Nutr. 2014;58(5):647-653. doi:10.1097/MPG.0000000000000285
  8. Clemens R. et al. Filling America’s Fiber Intake Gap: Summary of a Roundtable to Probe Realistic Solutions with a Focus on Grain-Based Foods. J Nutr. 2012 July; 142(7): 1390S-1401S.
  9. Berdy J. Bioactive Microbial Metabolites. J. Antibiot. 2005;58(1):1.26.
  10. Shah M, Chandalia M, Adams-Huet B, et al. Effect of a high-fiber diet compared with a moderate-fiber diet on calcium and other mineral balances in subjects with type 2 diabetes. Diabetes Care. 2009;32(6):990-995. doi:10.2337/dc09-0126
  11. Sender R, Fuchs S, Milo R. Revised Estimates for the Number of Human and Bacteria Cells in the Body. PLoS Biol. 2016;14(8):e1002533. Published 2016 Aug 19. doi:10.1371/journal.pbio.1002533
  12. Integrative HMP (iHMP) Research Network Consortium. The Integrative Human Microbiome Project: dynamic analysis of microbiome-host omics profiles during periods of human health and disease. Cell Host Microbe. 2014;16(3):276-289. doi:10.1016/j.chom.2014.08.014
  13. Arboleya S, Watkins C, Stanton C, Ross RP. Gut Bifidobacteria Populations in Human Health and Aging. Front Microbiol. 2016;7:1204. Published 2016 Aug 19. doi:10.3389/fmicb.2016.01204
  14. Ríos-Covián D, Ruas-Madiedo P, Margolles A, Gueimonde M, de Los Reyes-Gavilán CG, Salazar N. Intestinal Short Chain Fatty Acids and their Link with Diet and Human Health. Front Microbiol. 2016;7:185. Published 2016 Feb 17. doi:10.3389/fmicb.2016.00185
  15. Ridaura VK, Faith JJ, Rey FE, et al. Gut microbiota from twins discordant for obesity modulate metabolism in mice. Science. 2013;341(6150):1241214. doi:10.1126/science.1241214
  16. Wu HJ, Wu E. The role of gut microbiota in immune homeostasis and autoimmunity. Gut Microbes. 2012;3(1):4-14. doi:10.4161/gmic.19320
  17. Fu J, Bonder MJ, Cenit MC, et al. The Gut Microbiome Contributes to a Substantial Proportion of the Variation in Blood Lipids. Circ Res. 2015;117(9):817-824. doi:10.1161/CIRCRESAHA.115.306807
  18. Shimizu M, Hashiguchi M, Shiga T, Tamura HO, Mochizuki M. Meta-Analysis: Effects of Probiotic Supplementation on Lipid Profiles in Normal to Mildly Hypercholesterolemic Individuals. PLoS One. 2015;10(10):e0139795. Published 2015 Oct 16. doi:10.1371/journal.pone.0139795
  19. Wang Z, Klipfell E, Bennett BJ, et al. Gut flora metabolism of phosphatidylcholine promotes cardiovascular disease. Nature. 2011;472(7341):57-63. doi:10.1038/nature09922
  20. Zhu W, Wang Z, Tang WHW, Hazen SL. Gut Microbe-Generated Trimethylamine N-Oxide From Dietary Choline Is Prothrombotic in Subjects. Circulation. 2017;135(17):1671-1673. doi:10.1161/CIRCULATIONAHA.116.025338
  21. Koeth RA, Wang Z, Levison BS, et al. Intestinal microbiota metabolism of L-carnitine, a nutrient in red meat, promotes atherosclerosis. Nat Med. 2013;19(5):576-585. doi:10.1038/nm.3145
  22. Zeevi D, Korem T, Zmora N, et al. Personalized Nutrition by Prediction of Glycemic Responses. Cell. 2015;163(5):1079-1094. doi:10.1016/j.cell.2015.11.001
  23. Kostic AD, Gevers D, Siljander H, et al. The dynamics of the human infant gut microbiome in development and in progression toward type 1 diabetes. Cell Host Microbe. 2015;17(2):260-273. doi:10.1016/j.chom.2015.01.001
  24. O'Mahony SM, Clarke G, Borre YE, Dinan TG, Cryan JF. Serotonin, tryptophan metabolism and the brain-gut-microbiome axis. Behav Brain Res. 2015;277:32-48. doi:10.1016/j.bbr.2014.07.027
  25. Yano JM, Yu K, Donaldson GP, et al. Indigenous bacteria from the gut microbiota regulate host serotonin biosynthesis [published correction appears in Cell. 2015 Sep 24;163:258]. Cell. 2015;161(2):264-276. doi:10.1016/j.cell.2015.02.047
  26. Palmnäs MS, Cowan TE, Bomhof MR, et al. Low-dose aspartame consumption differentially affects gut microbiota-host metabolic interactions in the diet-induced obese rat. PLoS One. 2014;9(10):e109841. Published 2014 Oct 14. doi:10.1371/journal.pone.0109841

免責聲明:本健康中心不提供診斷⋯ 閱讀更多